徐利明委员建议:加强对新生代侨胞文化传播

日期:2022-08-19 14:09:01 来源:

本网北京讯(祝阅武 李慧芳)

  新生代侨胞主要指在“中华圈”(含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和台湾)以外的新生代华人华侨。新生代侨胞和“中华圈”关系复杂。一方面,新生代侨胞成长于当地,其思维方式、生活习惯,以至公民教育、语言运用均完全融入在当地文化中;另一方面,其父辈或祖辈长期生活在“中华圈”里,故在移居海外后其家庭或者所住社区仍保留着部分中华文化。这种身处“圈内外”模糊地带的状态,会对新生代侨胞的民族认同感产生影响。如何增强新生代侨胞内生性的文化归属感,进而增强其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是我国当今发展海外统一战线的重要方面。

2201337500271228_2.jpg

  全国政协委员徐利明就新生代侨胞存在的问题时指出:首先是新生代侨胞文化传播载体困境。新生代侨胞的民族认同感仅仅是对一些有趣事件和事物的理解。以语言困境为例,新生代侨胞大多汉语能力较弱,他们是用自己的知识体系看待汉语和中国文化,对待汉语往往是感到新鲜而乐于尝试,当出现审美疲劳或学习困难时,就会产生排斥心理。语言作为文化传播陷入载体困境,也就意味着无法实现文化共情。

  其次是新生代侨胞文化传播终端困境。根据调研,有部分华裔新生代群体表示自己在成长过程中大约初中阶段,会对中华文化产生排斥感,但是随着知识、阅历的增长以及师长的引导,反而越来越亲近中华文化,并希望获得更多相关知识。在载体困境的情况下,新生代侨胞学习中华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感时,求知对象是自己的父母。但因父母辈的文化素养不平衡、不稳定,无法满足新生代日趋浓厚的求知欲。其实这是忽略了民族认同感并不等同于简单的汉语、历史等知识累积,还包括对中华文明及传统文化、人文精神在海外的传承。

  为此,徐委员建议:

  一、在新时代语境中激活海外汉语活力。充分发挥中华文化的“生力军”——中青年留学生群体在国际化人才培养、中华文化研究、传承与传播等方面的优势,用好华人华侨社区的民间力量。留学生是海外汉语圈的重要激活者,中国政府应鼓励其在海外形成汉语圈,加强其同华人居住区的联系、沟通、交流以至文化传播合作,将孔子学院的教育功能拆解到华人家庭当中,进而在华人社区激活汉语载体。充分发挥海外华文媒体的重要作用,让汉语更加“生活化”。目前海外年轻人用的facebook、twitter等,英语仍处于主流地位。中国政府和民间组织应鼓励海外中青年留学生在这些平台上用汉语发声,并构建海外的汉语自媒体平台,促使汉语成为网络中新生代侨胞“朋友圈”的重要语言。

  二、大力发展海外中国文化产业。借鉴马来西亚华人传承中华文化的经验,让中国传统文化在各国各地各种文化环境下找到合适的土壤,形成与当地特色相融合的教育、艺术、饮食、娱乐等,让中国文化走进华人华侨家庭,实现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激活。依托孔子学院平台让文化产业“出海”,把抽象的文化概念具体化。在推广工作中着重选择“破圈”的新媒体、“大V”、优秀的视频制作者,以我国的传统节日为主题发表文章、开展活动、推广视频,让中国传统节日的触须延伸到网络的各个角落;有序结合线上线下活动,培养忠实的中国文化粉丝,实现同频共振,影响华人华侨群体,并以此形成家族传承。

加入 | 我们 | 人员查询

京ICP备18002049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展现中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