贡献四川力量,分享救援经验!四川省援吉林长春医疗队凯旋返川
应急安全网讯(通讯员:孙颖)
4月28日,四川省援吉林长春医疗队圆满完成任务,乘机抵达成都双流机场。28天前,面临吉林省疫情快速蔓延的形势,四川省按照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的统一部署,闻令而动,紧急集结,迅速组建303人的援长春医疗队,于4月1日抵达吉林长春,4月3日整建制接管长春工人体育馆方舱医院,截至4月26日累计收治新冠肺炎感染者1293人,圆满完成国家交办的支援任务,为长春市“清零总攻行动”贡献了四川力量,展现了四川风采,得到国家卫生健康委和吉林省的高度评价。
这次援长医疗队由四川省人民医院牵头管理,管理团队成员均有在武汉、西安、新疆、四川道孚等疫情高风险地区工作的经验,多为队员来自“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四川省人民医院援鄂医疗队。本次援长团队中还有11位国家(四川)紧急救援队的骨干成员。国家(四川)紧急医学救援队由四川省卫健委主管,四川省人民医院承建和日常管理,承担过雅安芦山地震、青海玉树地震、尼泊尔国际救援等应急任务,是全国实战经历最多、经验成果最多、科技应用最多、高原实践最多的救援团队。
四川省援吉林长春医疗队认真梳理本次救援面临的困难,以及团队集思广益、结合救援经验提出的解决方案,希望分享给各地方舱医院救援提供参考。
本次支援长春工体方舱任务,和2020年武汉方舱医院任务相比,除了救援地点、救援对象在地域、经济、文化、习俗方面的差别,还面临以下几个新情况:
1、病毒变异增加院感风险
国家卫健委疫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提示,奥密克戎变异株,较新冠肺炎病毒的原始株以及α、β、德尔塔变异株,具有传播速度更快、传播力和隐匿性更强的特点。实际在救援工作也感受到这个特征。长春工体方舱内曾接收了一批为了照护阳性的老年、儿童患者而本人核酸阴性自愿入舱的陪护,最后在舱内几乎都转为核酸阳性,说明人群普遍易感。
正是由于奥密克戎变异株的上述特点,感染者人数可能出现几何级数的激增,方舱医院在批量患者收治方面的优势,是应对疫情、扭转战局、保证社会面尽快清零的重要举措。但面对更狡猾的病毒,实际上在方舱工作的医务人员感染风险也是极高的。
2、方舱场所客观条件有限
自3月30日,长春市委、市政府决定将长春市工人体育馆改建为方舱医院,到4月3日交付四川援长医疗队和长春市人民医院接管,改造时间短,任务紧迫。本次体育馆改造共涉及到篮球馆、网球馆、羽毛球馆、乒乓球馆、健身馆5个场馆。与武汉客厅会展中心、武汉国际博览中心的展馆展厅大空间高层高相比,体育馆中的乒乓球馆、健身馆层高较低,空气流通较差时间。为了尽可能设置更多床位收治患者,医护办公区(护士站)只能安置在病床间,除增加了工作人员暴露风险外,也增加了医疗文件、药品医械、办公用品、通讯工具的保管难度。
3、医患比悬殊救援任务重
2020年在汉阳国博方舱医院(实际床位960张,累计收治病人1028名)的工作人员当时由4支援助队伍组成,包括以国家(四川)紧急医学救援队为骨干的四川第四批援鄂医疗队72人、国家(福建)紧急医学救援队29人、四川省第六批303人医疗队、山东省第八批303人医疗队,依托单位湖北省妇幼保健院是三级甲等妇女儿童医院。
而这次工人体育馆方舱医院核定床位1411张,由四川援长春医疗队301人(后吉林核酸队加入2人)、长春市人民医院(二级甲等综合医院)及地方后勤保障人员共300余人参与救援,除管理指挥后勤保障外,实际可进舱的医务人员人数不到三百人。最终收治1300余人,单日最高峰在舱人数上千人。
保障批量患者医疗安全、减少医务人员感染风险
应急救援没有万全的方案,每次任务的条件不一样。但“”,这个原则和目标是始终如一的。通过对风险点的充分分析、利用现有资源,四川队医疗组作出了以下的改进:
1、分区分时,动态配置,优化流径管理
方舱设置了ABCDE五个舱区,AB舱区在一楼,CDE舱区在二楼。考虑到一楼的B舱临近出口,作为衰弱/老年/重点病人舱区。另设置了抢救室,有心电监护、吸氧、心电图等抢救器械,有专门的转运病人通道。
在患者收治的高峰时段,增加预检分诊医生和接诊护士进舱,不固定工作时间,任务完成即出舱。患者仅需扫描二维码勾选表格即办理入住手续,快速分流到床单元。
在静态管理时间,200个病人大约配一个医生,100个病人配两个护士,4小时轮班。这样举措保证了批量患者入院的快速分流、避免了医生和护士工作量的激增、医护人员出舱等待时间缩短、往返同车人员减少,合理排班也保证了医护的充分休整。
2、病情分级,分程管理,突出工作重点
面对批量患者,根据年龄、基础疾病、疫苗接种情况、核酸结果以及既往医疗处置记录等对患者进行分级管理:D级患者为危重症风险的患者,需要密切监护,必要时随时转诊;C级患者为有基础病及老年、儿童患者,要求医生主动关心;B级为需要定期安排核酸检测的患者;A级位临近出院状态的患者。
整个四川队管理期间,累计转院病人70人,舱区零死亡、零事故,无一例在舱转重症病例。在所有收治患者中,最小年龄35天,最大年龄88岁,14岁(含)以下儿童124人,65岁(含)以上老人170人,214人有各种基础疾病。利用病情分级功能,医生在面对批量患者时,就能明确救治重点,合理分配时间,提高处置效率。方舱运行期间,重症肺炎高风险患者、脑血管意外患者、骨折患者得到及时转运,糖尿病、慢性肝肾疾病的方舱病人也得到了基础病的管理。
3、科技助力,信息统筹,全程连续记录
4小时轮班制减少了医护人员在舱工作时间,但增加了换班次数,对医疗信息的连续性提出了挑战。纸质交班件容易遗失,微信群可能出现信息淹没,早期就有晨交班的信息经过下午的间隔,晚班医生无法连续获得的情况。
方舱云系统,是2020年由国家(四川)紧急医学救援队结合多次地震救援的实战经验,根据新冠疫情期间方舱医院的实际需求,升级改造而成的移动查房APP,可以通过对患者病情的连续记录和云共享,保证了医生对患者病情的连续管理。接班医生通过系统查询,可以及时了解到患者的基础情况和既往处置情况,辅助医疗决策。尤其是一些患者自认无症状不太重要,但实际可能造成重大医疗风险的线索,如30.1mmol/L的超高血糖、200/120的超高血压、被患者误认为老花的视力持续下降……这些情况通过方舱云标记,让任何时候进舱的医生,都能知道有这些重点病人存在,主动关心处置结果。
4、舱外专班,点面结合,精简舱区工作
方舱医院作为以隔离传染病和筛查危重症为主要目的临时性机构,由医务人员进行管理。由于国家要求做好对症治疗和病情监测,所以必要的入院接诊、在舱管理、核酸安排、出院流程、病历质控,这些医院要素也是必须存在的。
批量患者工作任务大、个体化需求多样,但舱区医生减少、工作时间缩短,就要求在舱外进行全面的支持。这些支持措施包括:入院预问诊和重点病人联系医生制度、个体化需求舱外引导专线、患者信息与核酸处理专班、出院联系医生专班、闭环转运外联专班、病历专班。如个体化需求舱外引导专线自4月14日设定以来,共接收接听各种诉求574条,有效的安抚了患者情绪,减少了舱区医护反复解释和工作风险。以患者出院为例,当核酸信息组确认核酸结果符合出院标准后,电话专班医生将与患者联系明确是否患者症状缓解、明确出院意愿,交代出院居家隔离事项,外联组联系闭环转运交通车,专家组最后审核,病历组完成出院资料袋整理,最后舱区医生只需要发放出院证明,通知患者出舱这一步。舱内医生点状工作的前提,是舱外医生组的全面支持。
分时分区分级、舱内点状作业,舱外全面支撑,提高批量患者救治效率、减少医务人员感染风险的四川经验
回顾四川省援吉林长春医疗队本次支援行动,基本形成了:。学思践悟,在总结中求进步,在经验中找规律,是中华民族绵延千年的良方。将本次救援中的一些思考及应对措施,总结如上,希望也为今后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重大灾情疫情、迅速组织扩充医疗资源提供参考与借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