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持法谨严的故事及其现实意义

日期:2022-08-16 14:50:32 来源:中国民生新闻网(中广音视)
      先贤诸葛亮在治理蜀汉期间推行法治,以持法谨严著称,对我们现在的法制社会仍有不寻常的借鉴意义。他重视法制,制定蜀汉律文《法检》、《科令》、《軍令》,颁布《作匕首教》、《作斧教》等有关手工作坊的管理条例,亲订《五惧》、《六恐》、《七戒》、《八务》等有关吏治条例,严格管束官吏,使蜀汉吏治在三国中最为廉明。他重申严法治蜀和任人唯贤的原则,说“吾心如秤,不能为人作轻重”,強调法治和用人的公正性。在《前出师表》中,诸葛亮就曾劝导后主刘禅公正持法,不可偏私,他说“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这里,他还强调司法要独立。
      诸葛亮处理“马谡失街亭”事件,就凸显了他以法治国的宗旨和理念。大家都知道,蜀汉建兴五年,即公元227年,诸葛亮平定南方之后,休养生息近两年,解决了内忧外患后顾之忧,决定于公元228年率軍北驻汉中兴师伐魏。诸葛亮有备而来,曹魏却不屑蜀汉未做任何准备,以致曹魏连失三郡,就在形势一片大好之时却出现了马谡失街亭一事,致使蜀軍只能退回汉中,首次北伐宣告失利。如何处理这一事件,就充分彰显了诸葛亮的智慧和法治水平。           
      先看诸葛亮与马谡之关系。马谡是马良的弟弟,马良却与诸葛亮交情笃厚,甚至以兄弟相称。马良英年早逝之后,马谡深得诸葛亮的器重,加之马谡“才器过人,好论軍计”,诸葛亮寄马谡以厚望,就连刘备临终前叮嘱的“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的劝告,亮也不以为然,仍破格任用从没上过战场的马谡为先锋。可见两人关系非同一般。
      再看马谡对蜀汉南征的贡献。蜀汉建兴元年,即公元223年,刘备去世不久,南方蛮夷趁丧叛乱。建兴三年(公元225年),诸葛亮初步稳定了政局,于是亲率大軍南征。南征之时,马谡送之数十里。亮曰:“虽共谋之历年,今可更惠良规。”谡对曰:“南中恃其险远,不服久矣。虽今日破之,明日复反耳。……若殄尽遗类,以除后患,既非仁义之情,且又不可仓卒也。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愿公服其心而已。”诸葛亮和马谡这段对话,反映出两人“共谋历年”,非一日之交;又能看出诸葛亮佩服马谡的才华,临行前请求马谡“更惠良规”,一个“更”字,说明马谡曾对诸葛亮有过“良规”,亮已视马谡为“亲信”。马谡谋畧果然不凡,他分析南中形势后,提出了著名的十六字方针,“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诸葛亮采纳了马谡的建议,对孟获七纵七擒,孟获感念诸葛亮的恩德,说道:“公,天威也,南方不复反矣!”仅半年时间南方平定。马谡对南方社会的平定和团结少数民族的作用功不可没,他也不失为蜀汉一功臣。  
       面对马谡这样于国是“功臣”,于己是“亲信”的人物,却因为他一人大意失街亭,导致首战败退,诸葛亮该如何处理?退一步讲,徜若是您,又如何是好?这是“小我”与“大局”的较量,“权”与“法”“亲情”“国情”的博奕,正在考验着先贤诸葛亮!诸葛亮毕竟是诸葛亮,名实相符的蜀汉政治家,执法谨严的伟大的历史先贤,他不顾及一切,依然信守承诺,维护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尊严,毅然处死了马谡。作为一千八百多年前的一位历史名人,能如此公正无私执法,是何等地令人敬仰!对今日之执法者有着可供借鉴的现实意义。
      诸葛亮前后治蜀二十年,一直以来都坚持以“法”治国,并让人心服口服。诸葛亮在执法时不避亲疏贵贱,一视同仁。如对才华横溢的彭羕,庞统和法正两大谋士都认可他,甚至刘备也认为彭羕有奇才。诸葛亮却评价彭羕“心大志广,难可保安”。果然,彭羕听说自己被调离中央,即将远出,心怀不满,对刘备出言不逊,暗地里打算联合马超发动政变,马超害怕牵连自己向刘备举报,于是时年三十七岁的彭羕下獄诛死。彭羕在獄中曾写信给诸葛亮为自己辩护,但诸葛亮不为所动,依然处死了彭羕。面对对国家政权有图谋有威胁的人,即便他怀有大才,亦以“法”治之,严惩不贷。又如对刘备亲自点名的托孤重臣李严的处理,也体现了法治理念。蜀汉建兴九年,即公元231年,诸葛亮第四次北伐,兵出祁山,用木牛流马运粮,粮尽退軍,途中还射杀了曹魏名将张郃。此次战役引发了蜀汉政权的一件大事,就是李严被废事件。李严和诸葛亮同为托孤大臣(此时李严更名为李平),李严身为蜀汉重臣肩负重任,可是在关键之时欺上瞒下,贻误战机,犯下大错,诸葛亮也不因为李严是先主亲点的重臣而徇情枉法,仍就以法治罪,将他废为平民,流放他郡。蜀汉还有一员大将名叫刘封,刘封是刘备的养子,地位特殊。他有两个罪过,盛气凌人不团结刘璋旧将孟达,不发兵相助关羽,加速关羽的败亡,但是,这也罪不至死。刘备处理养子刘封也焦虑纠结起来。诸葛亮考虑到刘封是一员刚勇的猛将,以后先主刘备很难驾驭,认为是国之后患。为保证蜀汉政权的稳定,诸葛亮劝刘备处死了刘封。可见,诸葛亮在例行法治的同时,把国家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如此案例不胜枚举。正如《三国志》的作者陈寿所言诸葛亮“科教严明,赏罚必信,無恶不惩,无善不显”,又说他“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看来,诸葛亮真正做到了“以法治国”四个字,留给后人一个铁面无私执法榜样!
       诸葛亮在厉行法治的同时,也非常注重德法结合,提倡德治教化,主张恩威并立,宽大为怀。他说“为君之道以教令为先,诛罚为后”。就是老百姓说的那样,“先礼后兵”,重在教育。他反对商鞅的“长于理法,而不可以从教化”的做法,又反对秦汉时的株连九族的连坐政策。例如诸葛亮对李严废为平民,但其子李丰却仍被重用,亮还写信给李丰,希望李丰劝导其父李严“勤追前阙”,表达自己的真挚情感与诚意。马谡街亭战败罪在不赦,诸葛亮屡屡“为之流涕”,难免悔恨自责,并上表自贬三等,以之现身说法,“教化”后人!在这一事件中,诸葛亮只降罪于马谡一人,对其家人待之如初,收马谡之子为义子,视若己出。在此次战役中,马谡的副将王平表现卓越,提拔王平为参軍,并晋封侯爵。可见,诸葛亮“用法明也”。刘备手下有个本事大的重臣蒋琬,荒废政事,汹酒失态,触犯軍法,先主大怒,险些招来杀身之祸,诸葛亮通达权变,给刘备说:“蒋琬,社稷之器,非百里之才也。其为政以安民为本,不以修饰为先,愿主公重加察之。”诸葛亮认为蒋琬是“社稷重器”,从国家利益出发力保蒋琬,蒋琬才得以免罪,还被诸葛亮定为接班人,受到重用。不难看出,诸葛亮也是个寬严有度德治教化的典范。
       诸葛亮向来持法严谨,赏罚分明,兼用恩德与威严的治蜀理念正是内儒外法的典型体现。虽然他执法严竣,但深得蜀汉朝野上下拥戴,究其原因:“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正如他的部下张裔赞赏说:“公(诸葛亮——笔者)赏不遗远,罚不阿近,爵不可以无功取,刑不可以贵势免,此贤愚之所以佥忘其身者也。”因此,蜀国政治清明,出现了“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的清平景象。诸葛亮虽是三国时蜀汉宰相,距今一千八九百年之久,但其以法治国,德法并施的观念仍然有现实意义。尤其,现在我国是推行以法治国的国家,学习借鉴历史名人诸葛亮持法谨严的故事,间或能得到有效的启迪和警醒作用!
          二O二二年四月五日清明节于运城学院   (作者:王贞民) 
责任编辑:张忠信
加入 | 我们 | 人员查询

京ICP备18002049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展现中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