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宏恩】回眸五百年的文化接力

日期:2022-08-16 14:49:16 来源:中国民生新闻网(中广音视)
作者简介:孙宏恩,女,60后,临猗孙吉人,从教30多年,好读书,业余以码字为乐,不想成名,纯属爱好。
     冒着酷暑炎热,我校对了《诸葛亮与河东天兴村》一书。历史文化名人诸葛亮与河东天兴村的渊源由来已久,浸淫于诸葛亮文化中的这一方水土,彰显出的智慧、忠诚和自律,与口口相传的诸葛亮民间传说、代代沿袭的与诸葛亮相关联的民俗习惯,以及辐射晋陕豫三省,自古名闻遐迩的天兴诸葛亮庙会,形成了富有地域特色的天兴诸葛亮文化现象。
    阅读书稿是在一个盛夏的中午,一丝风也没有,空气仿佛凝滞,院子里的绿植静默着。心血来潮,骑上电动摩托车从孙吉出发一路向南,风,仿佛裹挟着无尽的心事掠过耳边,我又一次   来到了诸葛故里——河东天兴村。
    沿大路,过村门,不必进村,从村边小道直奔武侯庙遗址。下车,脚下是丛生的杂草,一路披荆,好不容易才走到当年的山门下的陡坡前。上坡,想起了“破塔”的故事,先知先觉是诸葛亮文化的重要部分,那份神秘与神奇令人神往。状如龟背的古庙建筑群遗址以荒凉的姿态坦露着:青砖垒起的祭台孤零零的,野生树木掩映下的砖石瓦砾堆突兀而又单调,周围那曾经的诸葛路、诸葛地都成了一望无垠的庄稼地,满眼的碧绿覆盖着的是曾经的车水马龙、人声鼎沸。
    记不清是第几次来这里了,也没有任何目的,只是,我来了!
    参加临猗县诸葛亮文化研究会三年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对这一根植乡土的文化现象的认识逐步加深,也对文化研究的过程有了深刻的了解。
    从2007年,山西省社科院研究员,天兴人马斗全写下了《天兴武侯庙概述》起,先后有马自成、王贞民、景昆俊、王泽庆等退休老干部深入到天兴诸葛亮文化的发掘探索研究中去,王贞民教授回忆了一系列有关诸葛亮在天兴村的民间故事;研究河东文化的王泽庆、景昆俊分别写下了《诸葛亮是河东人》 《为天兴村重建武侯庙鼓与呼》的大作;天兴人马自成自费编印了《诸葛亮与天兴村》的小册子,收集整理了有关诸葛亮生于天兴村的民间故事、庙会盛况以及他对武侯庙的回忆。这些自发的行为其实是一种文化自觉。
    2016年8月,天兴武侯庙遗址发现了一处宋墓,从此正式拉开了诸葛亮文化研究的序幕。由严耀国、孙青贤为发起人组织民间力量,吸纳王增旺、弋全珠、王明都、卫孺牛、周崇义、武建虎等地方文化名人,招来周金建、相万江、弋好管、王全仁、马历全、刘国红等热心人士参与其中,随后,天兴人来了,南周人来了,古今屯人来了,浪池人来了……涓涓细流汇聚成长河,诸葛亮文化研究活动汩汩向前。周贾村的武俊青教授热爱家乡文化,可他远在稷山,又没有联系方式,如果能争取到他的支持,研究工作就如虎天翼。终于,机会来了,清明节快到了,他一定会回乡上坟。自他父母下世,老家好多年都没人了,原本打算到陵园祭扫一毕,驱车便走,然而冥冥之中似有安排,突然冒出一个念头:回老屋转转吧!大老远就看见老屋门口好几个人在徘徊等候,是孙青贤他们,初次见面如同故交,就这样,一个个心系家乡,有能力为家乡的文化事业出谋划策的高人被孙青贤的执着感动了,大家聚合起来,临猗县诸葛亮文化研究会成立了。
    三年多来,研究会除了潜心于史料的搜集、编译与论证,更多的是与外面世界的沟通,四处奔走呼告,为天兴诸葛亮文化博览园的兴建鼓与呼 。赴稷山,到夏县,过黄河,奔勉县,走访问卷,学习考察,不断收获着惊喜。永济的华胥文化传人邓解放在网上看到消息,带来了五老峰上诸葛庵的照片资料,备我们研究之需,临猗县城的王淇老人,也提供给我们有价值的史料,远在海外的樊武舫也寄回了他从日本搜寻到的载有“武侯生于天兴”的明代县志。
    2021年4月,全国诸葛亮文化研究联会在运城召开,定军山下的三国文化研究会主任郭清华教授对诸葛亮嫡孙诸葛京“内移河东”做了研究定位,各地与会的研究人员与诸葛后裔虽然来自五湖四海,但在诸葛亮文化研究方面却有相同的认识,在考察座谈会上,全国专家最终达成了共识:充分尊重各地的诸葛亮文化现象,本着平等、包容、共享的原则,共同开发、研究、弘扬诸葛亮文化,将诸葛亮文化这一民族文化的精髓发扬光大。
     我抹了一把淋漓的大汗,被汗水模糊了的眼里又泛起了泪花。
    其实,早在五百年前的明代,也有一拨人来了,武思忠,他来了不止一次。他的先祖是则天大帝的堂兄,神龙政变之后,为躲避政敌迫害,举家迁居到天兴附近的丁村,在这块安宁的风水宝地上,武氏家族繁衍至今。那时,武思忠只是个生员,职位不高,却有极强的责任心,给教谕宋纲当助手,编修《荣河县志》。
     他一次次的来到这里,探究这里的武侯庙、武侯墓与武侯庙会的渊源,他一定抚摸过庙宇周围的森森古柏,丈量过这里的每一寸土地,仰观过这里的每一通石碑,俯拜过武侯的神灵,一遍遍地探寻,一次次地叩问:先贤诸葛亮啊,您安栖于此,护佑一方百姓,功德无量,天兴是您的家乡吗?可您远离故土,寓居于襄阳,躬耕于南阳,史载您是“琅琊人”,难道就是因为您的那个远祖诸葛丰在史书上有明确的记载吗?那这里的遗迹又如何解释呢?您要是能开口说话该多好啊!
      坟墓可以被夷为耕地,庙宇可以被拆毁,庙会也曾经被迁徙,《荣河县志》可以被掳走,但是,文化的根脉深植于民间,生生不息。
     500多年前的那一次次探寻之后,宋纲秉笔写下了“世传武侯生于天兴,长在寺底” 。史官者,万世是非之权衡。宋纲,临猗人,为荣河县修志,听取意见,瞻仰庙宇,记录碑文,走访耆宦,慎重落笔,着一“世传”,是一种权衡。这种权衡是史官的良心,是宋刚、武思忠的担当。
    500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一瞬,但在数不清的日出日落中,有多少人在探寻武侯生于天兴的历史真相,明嘉靖之后,历代史家都小心翼翼地保留着武侯生于天兴的记载,这种地方文化的接力已持续500年之久,真是撼山易,撼文化根脉难。
     为了在天兴兴建诸葛亮文化博览园,郭清华教授给原山西省委书记写了一封信,热情建言各级政府重视天兴独有的旅游资源,以诸葛亮文化博览园为抓手,带动地方文化经济发展,言辞恳切,建议切实可行。
      如今,在临猗县三晋文化研究会的支持下,我们的研究成果《诸葛亮与河东天兴村》就要付梓了,孙青贤老师信心满满地奔忙着,他坚信,我们的事业一定能成功。
     目前,一个实际的困难就在眼前,研究会以老人居多,干着干着就干不动了,甚至有些老人已长眠了,比如运城的王泽庆,有生之年没能看到诸葛亮文化博览园奠基,于老人而言,是人生一大憾事。
     我们只争朝夕,跑好这一棒,再把手中的接力棒传下去,天兴正如喷薄的朝阳,厚重的葛亮文化将从这里走出,走向无限广阔的未来。

责任编辑:张忠信
加入 | 我们 | 人员查询

京ICP备18002049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展现中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