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乡镇集体经济 助力新时代“三农”工作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作为“三农”工作的直接组织者、推动者、引导者,顺义区党委、政府着力破解农村工作中的“硬骨头”问题,在张镇发展乡镇集体经济。这种创新方法通过整合全镇人员、资金、技术、设备,挖掘生态资源优势,有效解决“三农”工作内生动力不足问题,为实施乡村振兴,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提供了宝贵经验。
从“三农”工作实践来看,现阶段农业农村工作面临“难留住人、难留住钱、难干成事”三个方面。因此,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通过一个抓手,先把“财”留住,再把“人”留住,最后把“事”干成,并且实现三者的良性循环、高效互动。张镇的这个抓手就是振兴乡镇集体经济。
实现就业增收,新型集体林场效果显著
张镇位于顺义区东北部,有顺义东大门之称,林地保有量达4.5万亩,林木覆盖率达55%,其中平原造林面积2.49万亩。为管护好、利用好林地资源,张镇在全区组建新型集体林场。新型集体林场吸纳2021年平原造林养护资金3268.8万元。有了这笔启动资金,张镇成功实现本地村民“离村不离镇,进场不进城”,就近就业408人,农村劳动力“五险”参保率100%。在这408人中,40岁以上女性和50岁以上男性人员占比达76%。他们通常就业愿望迫切,但因自身就业条件较差、技能单一等原因,在劳动力市场竞争中并不占优势,而张镇的集体林场则巧妙地化解了这一现实难题。与此同时,集体林场还组建一支60名本地人组成的应急救援队。救援队参与基层治理,承担全镇日常消防巡查、重点时期值守、发生险情应急抢险等多项职能,成为镇政府平安建设、应急抢险的重要力量。稳定的就业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以林场为载体,张镇加快林下经济项目建设,完成种植1500亩万寿菊,“林花”“林药”模式已见雏形。2022年,张镇新型集体林场获评“北京市市级示范型集体林场”。
形成规模优势,经济联合总社效能倍增
为打好土地复垦复耕、农业生产、违法建设治理“组合拳”,张镇坚持“整治、收储、利用、开发”的思路,成立张镇合作经济联合总社。联合总社由全镇29个村经济合作社组成,以做好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工作为前提,在完成粮食、蔬菜种植任务基础上,进一步整合全镇农业种植、服务、销售产业链资源,积极探索开发联产联营有效路径,打造农产品产供销一体化发展模式。该模式通过统筹规划、统筹运营、统筹分配,提升转型发展、集体土地运营水平,并显著提升村民收入水平。联合总社联合总社成立以来,共收储复耕土地2600亩,基本农田810亩,有力整治土地承包乱象及耕地撂荒问题,逐渐形成规模优势。同时,积极发展“订单农业”,完成种植叶酸玉米218亩,花生400亩。其生产经营中产生的效益按各村经济合作社社员数量按比例进行分红,不断增加村民财产性收入,实现集体经济和农民收入双增收。
探索管理模式,设施管护中心治理升级
2022年张镇组建张镇公共设施管护中心,推动实现全镇公共设施管护、垃圾分类、人居环境治理、建筑垃圾处置“一盘棋”。管护中心以美丽乡村长效管护资金2500万元为启动资金,坚持统一调配,统一管护,统一考核“三个统一”。在满足日常保洁要求基础上,可随时抽调人员、车辆支援镇政府重点工作;根据《北京市农村人居环境检查考核评分标准》提高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内涵和外延,协助各村完成重点点位攻坚整治工作;加强日常监督检查,制定明确奖惩措施,将责任压实到个人,提升人居环境整治质效。管护中心成立以来,带动本地劳动力就业320人,在开展环境建设,推动基层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
经过一段时间探索,张镇逐步形成以“一不三围绕”为特色的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即不委托第三方,围绕助发展、保平安、促就业,助推各项工作实现提升。财政资金在属地的循环利用率、有效沉淀率的提升使得集体经济家底越来越厚实,属地经济发展的韧劲和活力不断增强,形成“花小钱,办大事,少花钱,多办事,不花钱,办成事”的生动局面;通过振兴集体经济对全镇土地“应收尽收”,全镇劳动力“应用尽用”,全镇各项事业“应管尽管”,“大林场”“大保洁”“大物业”格局已经成型,“三农”工作效能大幅提升;通过集体经济吸纳无职党员、无职村(居)民,加大对基层人力资源的组织动员力度,协助各村(社区)积极回应群众诉求,推动基层治理实现“看得见、管得着、治得好”,基层治理水平显著提升。
在顺义区乡镇党委、政府直接领导下,张镇集体经济在“人”的层面坚持“本地人办本地事”,在“财”的层面能根据“三农”工作实际,充分盘活专项资金,在“事”的层面紧扣属地功能定位,培育带动地区“三农”工作的集体经济,是以能够引领乡村产业多元化发展,为全面推进新时代“三农”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