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爱莲代表建议:培育“三农”人员助力乡村振兴

日期:2022-08-19 13:42:53 来源:中国民生新闻网

  本网北京讯(祝阅武 李慧芳)充足数量和较高素质的农村劳动力是乡村振兴和粮食安全的根本保障。我在调研时发现,各地当前正面临着三个“断代”问题:生产领域一线劳动力、基层农技人员和农业管理人员严重短缺。全国人大代表、万丰奥特控股集团党委书记、董事局主席陈爱莲如是说,一是乡村一线劳动力断代。以某乡镇为例,全乡总户数3050户,总人口14000人,其中常年外出打工人数10700人,占总人口的76.43%,实际务农人数3300人,占总人口的23.57%。在实际务农人数中,年龄在46-59岁之间,充分说明种地农民已经出现20-30岁的断代,且后继乏人。陈爱莲代表说。

17055570663634576_2.jpg

  二是乡村基层农业技术队伍断代。其一,乡村基层农业技术队伍年龄出现断代。具体表现为:专业化水平低,开展农业新技术推广普及难;人员青黄不接,后继乏人,最终导致农业技术推广缺乏基本的队伍保障,新技术、新品种无法得到有效示范、推广。其二,高校农业专业毕业生流向乡村断代。一些职业技术学院农学类专业招生规模一再被压缩,农学专业毕业生大多选择到沿海地区进行非专业类工作。基层对农技人员的需求与大学生就业期望之间的结构性矛盾难以化解。

  三是乡村农业管理人才断代。大学生村官一般聘用期为3年,尽管在基层经过历练,积累了一些农村管理经验,但绝大多数大学生村官还是在聘用期满后离开乡村。

  陈爱莲代表分析说,农业劳动力三个断代危机的形成,有多方面因素,综合起来,主要原因如下:

  一是农业比较效益低。据调查,一个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的年收入是农民务农年收入的3-5倍。所以,20-30岁的青年农民甚至年纪更大者纷纷外出务工,极少留在农村务农。

  二是农业劳动强度大。一些重丘地区,由于不适宜采用机械化,农业生产主要依靠传统的手工农作方式,工作劳动强度大,卖力不讨好。农业一直存在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虽然政府给了一些种粮补贴,但弥补损失不大,最终还是增产不增收。80、90后农村青年看到父母种地赔钱、不赚钱和很难赚钱的情况,更加坚定了离家进城打工的决心。

  三是农民社会地位低。农民仍然处于社会结构的底层地位,在交易市场上也是弱势群体,他们的权利和地位还未得到充分尊重和保障,这也导致农村青年不愿留乡务农。

  乡村振兴和粮食安全其关键要素是“人”,为破解三个农村劳动力“断代”问题,陈爱莲代表特建议如下:

  一是加快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完善培育机制, 积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加快构建“专门机构+多方资源+市场主体”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 发展壮大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为现代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积极鼓励并支持青壮年农民工和大学生回乡创业,将现有扶持政策更加精准地落实落地。

  二是改革完善农技推广体制。创新农技推广人员激励机制, 鼓励农技人员在岗创新创业, 开展农技入股创新试点,充分调动农技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加强校地合作,充分发挥涉农职业院校办学优势,利用涉农职业院校优质教学资源,进一步加大定向委培乡村农技人员的力度,培养一批懂技术、爱农业的农技人员。同时,着力从高校、科研院所吸引一批技术水平高, 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科技人员到农村创业与服务, 依托“互联网+”,推动农村科技创新创业向更广、更新领域, 更好模式拓展。

  三是加速土地流转,转变农业发展模式。坚持政府主导、平台公司运作、市场参与的模式, 探索由国有公司收储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 高效对接政府招商项目, 充分盘活零星分散低效的集体建设用地,提高土地集约化经营水平,提升耕地产出效益,避免土地抛荒。搭建农村产权交易平台, 规范农户对土地 (林地) 流转、抵押等行为, 让农村产权变成农民的本钱、资源变成农民的资本,加速新型职业农民的形成过程。着力提高种地农民的平均年收入, 特别是平均年可支配收入。政府应强化市场运行机制, 通过优化种植结构, 改善农产品品质, 推进绿色农业与品牌农业的发展, 推进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的发展等方式, 提升农产品的价格, 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使农业产出增值。在大力推动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同时, 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幅度, 适度增加对农业的财政补贴资金和农田基本建设项目资助资金。

加入 | 我们 | 人员查询

京ICP备18002049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展现中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