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皖平代表建议:将关爱动物主题的生命教育纳入中小学教材
本网北京讯(祝阅武 李慧芳)
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网络媒体对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影响也越来越深远。当前,不少中小学生接触到的媒体内容中,就有涉及暴力的信息。之前曝光的动物虐杀狂魔舒克就曾制作过上千条虐待动物的视频,并将青少年加入的游戏群转变为动物虐杀群,布置虐待动物的作业,教唆年幼的孩子虐杀动物,严重影响了这些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全国人大代表赵皖平如是说。
目前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较为注重智力的开发和教育,情感教育和生命意识教育偏少,学校教育即使有生命教育、心理健康的内容,但多是泛泛一谈。中小学教育缺乏爱护动物、尊重生命的内容,有些学生的生命意识较为薄弱,缺乏同情心。近年来,时有发生未成年人参与虐待动物的事件见诸报端,且越来越低龄化,这种对生命漠视的态度,非常令人痛心。然而对这些未成年人无惩戒措施,有的也只是口头教育。
赵皖平代表指出,无论是亲手虐待虐杀动物,还是旁观虐待,都会给青少年留下终身的心理阴影,或者使他们失去同理心和对生命的敬畏,失去对残酷的敏感性,从而将残忍行为内化成自主意识,滋生暴力犯罪。犯罪学研究成果证实,目睹家庭暴力和动物虐待的儿童很可能成为施虐者,虐待动物让孩子变得麻木无情,或者学会从施虐中获得控制感。目前,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利用网络传播虐待图片、视频等信息的现象愈加严重,直播中时常会出现虐杀动物的视频,甚至形成了网络定制、贩卖该类视频的隐秘产业链。近年来,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兴起,在网络上传播甚至营销虐猫虐狗视频、图片的现象愈加猖狂,而施虐者、观看者、模仿者绝大多数是青少年,且有越来越低龄化的趋势。这种情形与我国当前青少年犯罪增加且低龄化的现象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而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城市创文等活动的开展,各地包括学校在内发生的各种公开或隐蔽场合的动物虐待虐杀,以及用暴打、驾车辗轧等各种各样残忍手段杀虐犬猫等小动物的恶行,让成长在其中的儿童及青年耳闻目睹,形成另类“校园暴力”。
赵皖平代表认为,身为成年人的我们,并不能袖手旁观。究其根本,我国生命教育相对薄弱,这方面教育的缺失对校园欺凌和暴力犯罪具有的诱发作用,是其他教育很难消除的。人和动物都是有生命的,人与动物的关系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青少年很有必要获得情感教育、生命教育的滋养,树立起爱护动物、尊重生命的意识和理念,不但要爱护动物、保护动物的教育,进而上升到要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敬畏生命。
在分析当前中小学关于"关爱动物"生命教育的现状时说:我国的生命教育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源于一些研究者的学术研究和课题研究。政府层面重视生命教育始于2004年,为贯彻实施《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自2004年起,辽宁、上海、湖南、黑龙江等省(市)相继颁布了中小学生命教育实施纲要或方案。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重视生命教育”,把生命教育提到了国家层面。2015年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把“珍爱生命”列入其中。然而,我国生命教育起步较晚,目前中小学的生命教育,尤其是针对"关爱动物"主题的生命教育,十分缺乏。
虽然,在国家课程标准中有提及相关素养,如:《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培养“爱护动植物”观念;《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通过阅读浅近的童话、预言、故事,激发学生对美好情境的向往,关心自然与生命;《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学生热爱自然,珍爱生命,领悟各类生物和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积极参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活动;《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认识生命形态的多样性,理解人类生命离不开大自然的哺育,建议以“我们身边的动植物伙伴”为主题,观察每个物种及每个生命个体的独特性,体会生命世界的神奇,但目前的统编教材中,确实缺乏"关爱动物"主题的完整教学单元。
可以说,我国生命教育目前仅聚焦于人本主义的主题,"关爱动物"的主题几近空白。由于我国生命教育诞生背景下面临的问题与西方不同,主要是生命的丧失和伤害,包括自杀、他杀、意外伤害和心理健康问题等。纵观当前的中小学教材,以部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为例,当前的生命教育主要以"人"为本位而展开。针对上述问题,我国的生命教育成为预防和消解生命问题的教育,诸如毒品预防教育、环境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青春期教育、安全教育等等。部编版道德与法治科目的一年级到九年级教材中,仅有三个单元涉及生命教育,且都是关爱自我与人类生命主题的教育。而关于"关爱动物"的主题,除了全国教材统一改版之前,鲁教版八年级下学期第六单元出现以外,统编版的教材里并没有相关内容。
赵皖平代表说,即便我国关于"关爱动物"的主题教育比较匮乏,但仍发现,有个别教师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做出了实践。例如,宁夏银川的一位老师曾在2007年结合思想品德学科的内容特点,将鲁教版八年级下册的《关爱动物,我们在行动》与第六单元《依法保护人类共有的家园》和第八单元《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整合在一起,设置了任务驱动的模拟情景,引导学生思考该如何履行保护动物的义务,并应用法律条文来分析、解决现实生活的问题。湖北省武汉市光谷第九小学在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IFAW)的帮助和指导下,学校少先队大队部组织开展了“狗狗、猫咪和我们——关爱伴侣动物”的系列活动。全体少先队员通过观看影片、阅读手册、了解伴侣动物常识,了解人类应如何与它们和谐相处;通过国旗下讲话、主题队会,进一步加深少先队员对伴侣动物的关爱之情,学会做一名对伴侣动物负责任的小主人;通过张贴海报,借助板报、宣传栏等方式来分享养护动物知识;部分少先队员分组结伴而行,走进社区,发放爱心倡议书,宣传伴侣动物常识,指导市民科学喂养伴侣动物。再如,厦门市爱护动物教育专委会近年来一直致力于厦门市关爱动物教育及反虐待、促进动物保护立法的工作,在学校、社区开展了大量的形式多样的动保宣传活动,学生关爱动物、尊重生命的意识得到提高,不仅懂得爱护动物,也懂得以同理心来关爱他人。
为此,赵皖平代表提出将"关爱动物"主题生命教育纳入中小学教材。
教育无所谓大小,所有细节都是教育。从教师和校长个人层面来说,只要有生命教育的意识,处处皆可展开生命教育。但为了确保生命教育的体系化建设,培养新一代青少年健康、全面的生命观,将"关爱动物"的生命教育主题纳入中小学教材迫在眉睫。对此,笔者有以下提议:
将爱护动物和尊重生命相结合的教育纳入中小学学校的德育工作之中,切实重视青少年的尊重生命教育,培养健康的心理意识和理念。
在综合实践课程教材中增设救助流浪动物、科学养育伴侣动物的内容,结合劳动教育,加强社区与学校的合作,为学生营造用实际行动关爱动物的机会。建议在小学阶段的综合实践教材中,融合劳动教育的理念,与学校附近的社区联手,在确保学生安全的前提下,适当开展参观流浪动物救助站,参与简单的流浪动物救助宣传工作。以光谷第九小学为例,这种进社区、做宣传的活动就很适合小学生开展,既能够锻炼学生的实际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还能够加强学校与社区的合作教育,又能够落实关爱动物的教育理念。
以项目式学习(PBL)为翘板,鼓励学校开发"关爱动物"主题的校本课程,多学科联动实行生命教育。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出注重“项目设计”等跨学科综合性教学,同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升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提出开展“项目化学习”。由于PBL倡导以真实的情境为驱动设计和实施学习任务,现实的生活与社会难题就是现成的教材。建议"关爱动物"主题的生命教育可落实到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结合各学科的本学期、本学年、本学段学习目标与课程标准,围绕"关爱动物"的生命教育主题,展开学习活动。
加强生命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将"关爱动物"的生命教育主题也纳入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课程当中,提高教师队伍的生命教育意识和教学能力。
新时代的党和政府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作为社会发展的根本任务。中国社会的发展,必然要求教育者与相关研究人员更加重视生命教育。而生命教育的初级阶段仅仅关注消极的预防,对于发展性的生命问题,我们同样需要探询和深究,这其中就包括生而为人与周遭动植物的伦理关系。所谓"立德树人",需要教育工作者与政策制定者思考,我们的社会需要具备何种品德的年轻人?我们的祖国需要秉持何种价值观的接班人?
由此可见,学校开展"关爱动物"的生命教育,是保护学生身心健康成长,遏制校园暴力犯罪倾向的必要措施,也是从源头建设和谐社会的根本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