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赵皖平建议:以乡风文明助推乡村振兴

日期:2022-08-18 15:07:31 来源:中国民生新闻网

本网北京讯(祝阅武 李慧芳)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第七篇中明确提出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传承发展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全国人大代表赵皖平说,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青海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培育文明乡风,建设美丽宜人、业兴人和的社会主义新乡村”。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采取了一系列继承传统、扬善抑恶、规范行为、凝聚力量的重要举措,有明显的社会效果。但在乡风文明发展进程中仍存在一些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

23173109517235782_2.jpg

  赵皖平代表分析说,一是乡风文明投入力度不显著。传统观念认为搞乡风文明建设是“软指标”,要“先富口袋,再富脑袋”,主要精力都放在抓经济发展上,对乡风文明建设往往满足于一般的号召,整体协调推动不够。乡风文明建设由于周期长、见效慢,且不容易考核,一些地方领导把它当作“虚功”“慢活”,不愿投入太多。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和农村人口的迁徙,过去的社区性集体经济的格局已被打破,但乡风建设的方式方法却变化不明显。

  二是农民主导作用发挥不明显。在一些地区,投入能力和集体经济自身积累不足,往往是政府量力而行地办一些具有民风民俗和文化引导的基础性工作,未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有的把乡风文明建设简单地理解为给农民修活动室、送文化活动,农民的主体责任没有得到体现,积极性没有发挥出来,使乡风建设的空间越发变得狭窄。

  三是精神文化渗透力度不突出。近年来,通过多部门多渠道投入,不少地区兴建了一大批乡村文化设施和活动场所,包括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农村电影放映厅、阅览室、农家书屋、文化大院等。但没有投入更多精力去组织日常活动和维护,有些村里的图书室蒙满了灰尘,有的农家书屋成为了仓库,有的文化设备甚至还没有启封,还有的活动室常年上锁。农村婚丧嫁娶大操大办、聚众赌博、封建迷信等歪风邪气还不同程度存在。

  四是传统优势引领挖掘不深入。存在对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观念缺乏系统和理性研究,对传统文化进行任意剪裁,找不准继承与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路径的现象。乡村文化往往演变成“旅游文化”去追逐和发展。精神文明建设在干部群众中还没有形成广泛共识,乡镇文化站设施简陋,人员素质不高,大多数人做与文化工作不相干的事情,农村体育组织是空白,“三下乡”活动成效和影响力度深度不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如何抓好乡风文明建设推进乡村振兴,是当前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工作任务。为此,赵皖平代表提出以下4个方面提出建议:

  一要强化教育引导,把握建设方向。须按照时代要求和乡村振兴需要,用农民群众乐于接受的形式和通俗易懂的语言,引导农民群众增强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在乡村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好风尚。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引导农民群众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等逐步与农村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要求相适应。开展形势政策教育,有针对性地解疑释惑、增强信心、凝聚共识。组织科技文化知识学习活动,加强专业及就业技能培养,帮助农民掌握实用技术,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持续对农民进行普法教育,努力在农村形成遵纪守法光荣、违规违纪当罚的知法与执法的良好环境。

  二要保护开发并重,传承优秀传统。厚植传统农耕文化深入挖掘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优秀价值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发挥在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中的重要作用。积极弘扬乡村文明风尚,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提升层面有所突破,激发农民参与乡村治理、推动文明乡风建设的内在动力。保护乡土文化的物质载体,维护古镇、古村落、古民居等历史风貌,避免大拆大建,支持发展有历史文化记忆和地域民族特色的美丽乡村,做到留得住乡韵、记得住乡愁。保护和发展民间文化,用好各类传统节日,组织开展各类民俗文化活动,让节日更富人文情怀、让农村更具情感寄托,使优秀民间文化活起来、传下去。

  三要发展民俗产业,带动优势积累。运用市场力量,发挥信息技术对改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支撑功能。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进行由城至乡的公共文化输送渠道,激活乡村图书馆、文化书屋、村史馆、乡村记忆馆等资源,为农民提供个性化、订单式文化服务。发挥地域和资源优势,借助农村民俗文化发展各类创意产业,以乡村民俗展览、乡村民俗节庆、乡村民俗歌舞、乡村民俗文化产业链的架构,打造各具特色的小镇、富有乡土气息的民俗文化产业园和专业村。移风易俗,消除陈规陋习,依靠群众制定和完善村规民约,推动农村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提升和转化乡村文化吸引力度,吸取城市文明及外来文化优秀成果,在保护传承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四要拓宽建设渠道,充分挖掘整合。开展文化结对帮扶,引导社会各界人士投身乡村文化建设。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实现乡村两级公共文化服务全覆盖,提升服务效能。支持“三农”题材文艺创作生产,鼓励文艺工作者不断推出反映农民生产生活特别是乡村振兴实践的优秀作品,展示新时代农村农民的精神面貌。发挥基层文化、体育、展览、图书等事业单位的主导作用,各县乡政府要切实担负起乡风文明建设的责任,领导、组织和协调好公共文体服务。应用市场手段整合民间艺术资源,坚持农民主体原则,广泛动员农民参与,使表演者和观众都能受到教育。

加入 | 我们 | 人员查询

京ICP备18002049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展现中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