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年味

日期:2022-08-17 15:55:20 来源:中国民生新闻网(中广音视)
        本网讯( 张文科)腊八过后,很快,春节便如约而至了。如今生活富裕,物资丰盈了,可大家都说,年味淡了。
        作为70后,小时候,村子里大都日子过得紧巴,可年,总是红红火火、热热闹闹的。年味总是浓郁的厚实的。
其实,年味,是从《寒假作业》课本散发出的油墨味便开始了的。每年腊月十五前后寒假的到来,预示着年就要来了
        那时候,虽说寒舍破败,但年前的大扫除都是要认真做的。一屋子的盆盆罐罐摆满院心,女人们挨个擦拭,男人们则扣上草帽蒙着面,没准一个个把自己代入到蒙头掩面只露一双眼窝的西洋侠士佐罗身上,腾空的房屋中,手里挥舞的却不是佐罗那把仗义行侠的青锋剑,而是用木杆子续长了尾巴的扫箸疙瘩,在尘灰弥漫中感受着年味。
       麻花是过年必备的传统食品,从发面柔面挫麻花到灶堂生火、油锅炸煮,也是一項大工程。所以都是几家劳动力联合,今天张家,明天王家;上午你家,下午她家,大家结合起来干。
      俩长条凳支起一副案板,会挫麻花的好手们四面坐定,手中越揉越长的面条在案板上摔得啪啪山响,四股的三股的,各式麻花不一会就摆满了一篦又一篦。沸腾的油锅里,一排排焦黄的麻花在欢快的翻滚着。孩童们喜笑颜开,一群群在院子里摸爬滚打,鸡飞狗跳,油烟中感受着越来越浓的年味。
       大年初一一早,院子里总是要燃起一堆柏枝火的,也是因为柏树枝燃烧时噼噼啪啪的声响像极了燃放的爆竹,又预示着红红火火、爆竹除岁。长长的鞭炮和劈啪作响的柏枝火堆都是需要有的。所以,年前就需要准备好柏树枝。我们管获取柏树枝的过程,叫做钩柏枝。
晋南的黄土塬上,成年的柏树甚至半大的几乎就没有,但沟沟壑壑的半山崖上,你要去找,总能找见一些细碎的松树娃子。
       我一男娃,虽然“贵”为“公子”,是家里撑门楼子的,却少有担当。站在崖上,低头望向半山腰,就算强努出天大的咳簌声来壮胆,也止不住筛糠似的一直打颤的腿肚子,每次都是大我两岁的姐姐腰系绳索,手握镰刀,摸索到半山腰帮那弱小的小树娃子一再瘦身,而我在崖上牵着绳头,探长脖子紧张的观望。就这样,掠过几座沟壑山崖后,姐弟俩抱回了一大捆收获的柏枝,那枝叶间散发的柏油的香味谁说不就是年味中的一缕。
       贴春联,是过年最重要的仪式,大门两旁,红色的染纸上,漆黑的墨汁写着“天增岁月人增寿 春满乾坤福满门”等吉祥的对联句式,而“身卧福地”的小号单联是要贴在房间炕头炕尾的,院墙上的“人丁兴旺”是绝对不能和猪圈栅栏门上的“猪羊满圈”贴错位置的,而“开门见喜”一般都贴在屋外大门对面的那颗老槐树身上。这七七八八的大小春联也是一大堆,现如今集市上有了各种春联的印刷品,看着是很精美,但我一直还是觉得手写的春联最有灵魂。只是我们在学校“写仿”课上练就的那一点毛笔字水平,也就只能和螃蟹腿比比长短粗细罢了,段然是登不了大雅之堂,上不了门面的。大人们,挑水扫院、包饺子捣蒜,有着一大堆活要忙。所以,排队求写春联这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都是由娃娃兵们去完成的。
       春联一般都是由村里几位爱好书法的老者帮大家义务书写。我都是去本巷的一位名叫德印的老伯家找他去写,慈眉善目的老伯年轻时也是个英武的兵哥哥,据说援过朝抗过美,他家里珍藏的那一顶大沿军帽,曾让我觊觎了很久。
        那个年代,不论字写的如何,能写毛笔字,当时在我们心中就是神一样的存在。满屋子的半大孩童拿着裁切好的纸张围着支在院子里的书桌,老伯一边书写一边还得身兼秩序员来摆平前拥后挤的娃娃们。他拿出一本黄历书,里面有好多现成的对联供选择,让各自选出中意的再由他来写。很快院里空地上就摆满了墨迹待干的春联,空气空弥散的墨香何尝不是一种年味。
        期待已久的年终于来了,凌晨里此起披伏的爆竹声中,娃娃们穿上新衣新鞋,在篝火里燃起早已在炕席底暖干的鞭炮后,在大人们带领下跪拜完天地拜灶神,拜完灶神拜财神,再拜祖先拜父母,满满的仪式让人感到这一天的与众不同。
       碗中漂落着香灰的敬献过各路神仙的馄炖饺子,全家每人都分得一份,说是吃了可保平安吉祥。
       吃完新年的第一餐,巷道里乡道上三三两两,行人如织,都是赶着走亲访友去拜大年的。大家碰面互道一声“过年好”。这样的热闹场面,持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过后,在烟花的硝烟味和汤圆的糯香中,年才算过完了。
       如今的生活越来越便利,一切商品应有尽有,对联灯笼等等不需要手工制作了。麻花油饼、猪肉拌菜已不再是使我们馋嘴的美食,各种款式的新衣也勾不起太多的欲望。快节奏的生活使我们又拚弃了一些传统的礼数仪式;环保的需要使得各地禁燃禁放;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娱乐形式的多样化,种种因素导致年味的变淡,以前那样的年,恰似东流水,一去不复返了。细究起来,这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现象。鱼与熊掌,是要穷苦生活里的浓厚年味,还是选择物资丰盈下愈来愈寡淡的节日氛围。
       虽说是繁华落尽,但仍心念余香,光影消逝,却还有一脉烛火在心间跳荡。传统与发展的矛盾怎样才能更好的相融合,使我们在享受便利生活时不再以消失年味为代价。

责任编辑:张忠信
加入 | 我们 | 人员查询

京ICP备18002049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展现中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