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之言|当今社会,为什么还要修家谱

日期:2024-08-20 19:13:33 来源:新农民网

  问题和原因

  杭州谱师世家、第六代传人倪毓佩在其短文《修谱见闻之65——修家谱之困》中讲到:一些家族的家谱始终修不起来,大家都相互看不顺眼,主要有五个原因,其中之一就是当代“家谱到底有没有用,到底要不要修”,认为很多人都离开了老家,在城里发展,甚至国外定居了,一般也不会再回到村里生活,与宗族并不相干了,现在修家谱有什么好处?确实,这个疑问,普遍、始终困惑着不少家族成员和一些修谱师,制约了当代家谱文化的发展。

  修编家谱是中华传统文化,当今对所有族人、家庭、家族仍有着不可替代的功能。

  传统家谱以祖宗信仰为旗帜,入谱以父系血脉为根本条件,对族人有足够内聚效应的是通过家族公共财产、协同力量产生的收族、护族功能。

  随着法制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健全,个人、家庭抗风险水平大为提高,传统宗法治理下收族、护族功能不复存在,家谱不再是当今族人生存发展的必需品。

  家谱特别是宗谱在祖宗敬仰旗帜下,转变为入谱以父系姓氏为基本条件,修编家谱已成为家族共同的文化事业。这是质疑当今家谱是否有用,是否还要修谱的主要原因,也是修谱、入谱自主、自愿原则产生的客观经济、社会因素和法律诉求。

  一、家谱能解答世俗人生之三问

  古希腊哲学家曾有过人生终极三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让无数人陷入思考,这是人的本能。人类经常进行这种深刻的自我拷问、自我探索,才会真正认识自己,过上觉悟人生。

  中华家谱,从世俗层面回答着这些人生问题。家谱,一般记载着姓氏渊源、始祖源流、支派迁徙、世系繁衍、人口变迁等内容,首要功能是问祖寻根,使人知道“我从哪里来?”。没有家谱的家族、家庭,难以追根溯源,后辈如断根浮萍、无本之木。“我是谁?”,我是自己,也是“非我”——家庭成员和家族、社会一员,这个问题追问的本质是我要做一个怎样的人。

  家谱应该是家庭教育的必读书,它记载各位先世的生平事迹,让后人尊祖敬祖,以祖宗为榜样,知道并尽力担起个人的家庭责任、家族义务、社会责任,不做不靠谱的人。

  家谱则通过记名或除名、立传记人、纪事艺文等形式,向后人进行分类交代,是该被遗忘还是被记得、被铭记,从而扬善激励、规约警示所有族人,故家谱必修、必存、必读。

  二、家谱能延长人的生命历史

  人生的死亡有三种情形:

  首先是生物性死亡。心脏停止跳动,呼吸停止,生命体征彻底消失。但生命终结后,逝者影响和价值并未就此消失。

  第二次就是社会性死亡。随着肉身的消失,逝者作为曾经的家庭成员、朋友、同事等,其社会角色、影响力和价值也随之逐渐消失。

  第三次是文化性死亡。即使在生物学和社会学上已经死亡,但如果还有他人、后人记得,这个人的影响和价值还会继续存在,而当最后一个记得的人也没有了,这才是彻底的死亡,真正地从这个世界上消失了。

  是否文化性遗忘,涉及到的是人类记忆和历史的传承。“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对历史人物而言,就是载入史册;对普通族人而言,“汗青”就是家谱了。只要定期修谱,有家谱存在,就能延缓个人的文化性死亡速度。

  与此相应,著名公众史学家钱茂伟教授曾提出人的存在有四种形态:一是生活的存在,二是记忆的存在,三是口述的存在,四是文本的存在。

  人生历史依次有三个世界:一是人生在世时的生活世界,二是人生已逝,活在他人记忆、口耳相传的记忆世界,三是生命已逝,自己或他人对其生活世界记忆、口述整理而成的文本世界。

  前两者是短暂的,通常人活不过百年,而人类对先世的大脑记忆不过4代,但文本记录的人生历史则相对长久。修编家谱,就能延迟人逝世后全面、彻底被遗忘的进程。

  三、当代修谱功能的若干学理解释

  当今社会巨变、转型下出现的家谱复兴,不少家族热衷于修谱,说明修编家谱有它的现实功能,这可以从社会心理学理论、社会社群学说等找到原因,予以解释。

  美国近代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需求层次结构的激励理论,把人类需求分为五级,从层次结构的底部向上,分别为:生理(食物和衣服等),安全(生命、工作保障),社交需要(归属、友谊),尊重和自我实现。从个体而言,实现这些需求,需要自己不断努力,家庭同心合力。在旧时社会,个人、家庭经济保障条件差,抗风险能力弱,尤其需要家族协同保护,家族成员之间互助互携,同时家族兴旺与否,也关系到是否有强大的力量保障族人。家谱就是基层宗法社会同宗共祖家族借以收族护族的血脉凭据。

  随着,个人、家庭自我保障、抗风险水平迅速提高,家谱对个人、家庭而言,不再是为生存、发展提供保护、保障的必要载体,但因为自然环境、个人禀赋、家庭基础不一,当代一些个人、家庭低级的生理、安全需求仍得不到充分满足,要实现阶层不断提升,需要有广泛深入的社交圈,获得归属感,因此依托血缘、地缘、业缘、趣缘和志缘结成民间社会或登记注册的社团。血缘群体,基于成员间血缘联系而形成,历史最为悠久,归属感、内聚力最强,最愿意为相关联个人、家庭帮助解决一些需求而献计出力。

  修编家谱,强化了家族群体的凝聚力,让普通族人迫切需要帮助时有了身份识别的凭证。家谱记录族之名人和乡贤的德行,特别是为家族、为家乡、为社会的慈善公益事迹,取得的各种职业成就和文化成果,获得的各级各类荣誉,有的主动主持、支持修谱,家谱理所当然介绍他们对家族的文化贡献,既为存史、教化、资行,也使这些家族精英获得族人之间的广泛尊重和美誉度。

  因为社群的人有高度的黏性,能合作对付外在压力、寻求安全感和相互支持,相互补益。上世纪初,美国社会学家C.H.库利曾研究人的早期社会化,提出初级群体的概念,指出家庭、儿童游戏群体和邻居之间是面对面的交往与合作的群体,它们对个人的社会性和个人理想的形成是基本的,也是产生人类合作及友谊的土壤,是培育人类友好和同情心的园地。可见家庭、家族、家乡对人的早期成长影响之大,也是大部分在外定居的专家、企业家等产生乡愁,造福族人、家乡,热衷于家谱修编的原因。

  结论和态度

  当今社会,家谱依然是唯一能平等记录所有族人世系和生平事迹的图书。当代修编家谱,有利于普通族人增强平等的归属感,进入文本世界,延长文化生命;有利于族之精英记得住“乡愁”,进入家族、地方历史,实现受人尊重和自我价值最高需求。只有个人、家庭自愿、有限地让渡隐私权,都能入谱。

  理事会要民主公开、依法依规主持修谱活动,采取适当方法,合法合理地处置一些族人某些隐私不愿意披露的问题。经屡经动员解释后,对迁居外地后“落地生根”的族人,不愿入谱、愿做“浮萍”的,则顺其自然;对不想让渡任何隐私权,拒绝入谱的族人,则尊重意愿;对轻视文化传统、妄自菲薄、自我封闭的族人,不强人所难。

  毕竟重视家谱的人,有文化积淀,有教养,有力量,他们坚持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就有了更多的智慧,更能发展发达起来。

加入 | 我们 | 人员查询

京ICP备18002049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展现中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