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农村焕发活力 农民生活幸福
近日,走进西盟佤族自治县勐卡镇莫美村一组的高标准农田示范基地,一块块平整的农田整齐排列;而在墨江哈尼族自治县龙坝镇竜巴村,村民们正忙着晾晒玉米……这一幕幕场景,只是普洱市乡村产业兴旺的一个缩影。党的十八大以来,普洱市农业农村发展取得重大进展,粮食连年丰收,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农业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粮食产量“十八连增”
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增强
西盟县新厂镇代格拉村五组村民岩布里三在科技人员的指导下,种植了新品种的杂交稻,亩产从180公斤提升至300公斤左右。
为确保粮食增产增收,普洱市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措施,建立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公众参与、上下联动”的耕地保护共同责任机制,2021年,全市完成粮食播种面积514.02万亩,总产量达到120.49万吨,实现粮食产量“十八连增”,并累计建成高产稳产、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202万亩,占全市耕地面积的32.9%,每亩产能提高10%—20%。
到2021年末,全市蔬菜播种面积由2012年的41.24万亩增加到77万亩,产量由37.21万吨增加到99.3万吨;肉牛存栏由2012年的75.48万头增加到现在的83.67万头,出栏由15.76万头增加到现在的29.43万头;生猪存栏246.55万头、出栏372.32万头。农产品品质持续优化升级,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合格率稳定在97%以上,越来越多绿色优质农产品摆上了百姓餐桌。
高原特色农业迈上新台阶
产业竞争力持续提升
普洱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优质的水源、光照、空气和土壤为发展高原特色农业打下了坚实基础。
截至目前,全市有现代茶园175万亩,居云南省第一位,今年上半年实现茶产业产值38.5亿元,同比增长15%;全市咖啡种植面积66.8万亩,居云南省第一位、占云南省总面积的47.96%,成为中国咖啡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高、品质最好的产区;建成全国最大牛油果种植基地、全国最大云茯苓和白及主产区。与此同时,普洱市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农业发展质量、效益和整体素质全面提升,绿色食品牌竞争力大幅提高,24个品牌入选2021年云南省“绿色食品牌”品牌目录。澜沧古茶、普洱祖祥、康恩贝铁皮石斛获2021年云南省“10大名品”称号。目前,全市共有233家主体525个产品获得中国有机产品认证,获证企业数在全国地级市中排名第5,在云南省16个州(市)中排名第1。镇沅瓢鸡”“普洱咖啡”“景谷大白茶”获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全市有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园1个,有涉农龙头企业322户,亿元以上龙头企业20家,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5704个、家庭农场2370个,实现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682元,群众获得感更加充实。
农村建设日新月异
乡村治理更加有效
2020年初,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曲水镇高山村土卡河村民小组实施了美丽乡村项目建设,村民住上了外观统一的新房子;串户路干净整洁,各种管线都往地下走;进村公路全部硬化,主干道和公共场所安装太阳能路灯;公厕、排水沟、化粪池等一应俱全,村容村貌大大提升。2021年9月,宁(洱)江(城)公路至龙富公路建成通车,交通瓶颈破解,曲水镇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旅游项目的规划得以逐步实现,土卡河、十层大山、龙富口岸等串点形成旅游环线,极大方便了自驾游客,城乡互动游日趋火爆。山美水美人更美,获得感幸福感自豪感提升的小渔村村民也越来越自信。
党的十八大以来,普洱市累计创建省市县级“美丽村庄”198个,创建省级卫生乡(镇)66个、省级卫生村681个,全市行政村村委会所在地都有1座以上卫生公厕,全市所有自然村实现了人畜分离、畜禽粪污入坑。目前,全市共创建全国文明村镇13个、省级文明村镇71个、市级文明村镇154个、县级文明村镇623个,乡村更加宜居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