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艺常昭畅 向馨耕砚田 ——记享有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的书法家刘德昭

日期:2022-08-18 13:56:44 来源:民生频道网

本网讯(祝阅武 鞠川江 梁海龄)

在我国享有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的书法家并不多,著名书法家刘德昭是其中之一;在我们的艺术审美着眼远方时,其实独一无二的艺术家就在我们眼前,刘德昭就是这样的艺术家。他的作品《福禄寿三星拱照图》早已被人民大会堂收藏,作品能悬挂在这样的政治殿堂里,无疑是对他艺术成就的肯定。

17430230206106758_2.jpg

  在当今书坛,大家名家辈出。然而,在业内提起刘德昭,可用盛名来形容他。刘德昭是一位有着美好情怀和极高艺术造诣的书家,他写字时就是把自己的思想羽化,让情感升华的过程。每当他提笔挥墨之时,他清去了一切杂念和欲求,随着自己笔下的墨迹羽化为厚重和亮丽。

17475646761513965_2.jpg

  他的书法艺术不仅造诣深厚,享誉海内外,人品更是有口皆碑,让人称颂。说起他独创的拥有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的《百寿图》《福寿图》和《福禄寿三星拱照图》等艺术作品,在国内书界更是风毛麟角,被视为难得的艺术珍品,国内外政要、高端收藏家都多有收藏。

  初夏五月,美好季节。北京香山脚下刘德昭的“向馨斋”,让你仿佛置身于书法艺术的殿堂,四周墙壁上挂满了一幅幅作品,案头放着他刚刚完成的新作。

1748272364886129_2.jpg

  刘德昭先生,号大明,1949年生于中国威海,以善集大字粗犷豪放,小字文静典雅、端庄俊秀于一身而知名当今书坛。幼时结缘书法的刘先生,遵家训刻苦习字,及长渐进浩瀚的书法艺术世界,而后便成为一生的事业和追求。他常形容自己如一头“墨牛”,在中国书法这块古老的土地上耕耘,孜孜以求,由形似到神似,到出神人化。

  书法家是通过书写走向圣殿的,这是一条通往读者内心最深远的路。刘德昭就是用勤奋走在这条路上的朝圣者。

17464532722921198_2.jpg

  刘德昭精辟地指出:“晋人尚韵,书法透着风流潇清、闲雅、逸洒之美;唐人尚法,作品极具严谨、气魄雄伟的力度之美;宋人尚意,有着纵横跌宕、沉着痛快的书风;元、明尚态,大多崇尚摹古;而清代则大兴崇尚碑版金石之风。”刘先生着力于二王和周秦古篆书研究,曾先后师从书法大家,跟随张逊三先生、蒋维崧先生学习书法多年,并得到启功先生的点拨引领。他大小字、行、篆兼工,传统功力深厚,又有新创,雅俗共赏,自成一家。中央和地方电视台在上个世纪80年代就以《砚田勤耘》多次专题介绍了刘德昭的学书精神,1998年美国东方卫视以《墨泼四海书溢香》为题系统介绍了他的书法艺术成就,在国际华人中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医世家出身的父亲对书写格外看重,这样的环境就使得刘德昭从小就在父亲的指导下习练书法,加之自身的天资,从小学时起字写得就好,就读威海三中时,他已经成为全校乃至当地学生中的书法首屈。逢年过节,街坊喜事还应约为乡里邻人写对联。他这一写竟然在近村远乡写出了名气,这让他很是沾沾自喜。可就在这时学校举办当地的书法展,他将自己的作品与一位五十多岁的农家妇女写的一幅小楷相比较,发现差距,自愧不如。自此暗下决心努力发奋,驻则以指划地,行则舞臂挥空,用过的作业本也因再写毛笔字而面目全非。

  “学无止境,艺无止境。书法是要你用毕生精力去学习、去追求、去思索、去雕琢、去发展的艺术。”刘德昭感慨的说。

追求德艺双馨的境界

  上个世纪的六七十年代,刘德昭痛失升入艺术院校深造的机会。好在,这期间他却不为纸墨发愁,抄写大字报正给了他练字的机会,特长有了用场。日子在不停地抄写中度过,时常又用自制的大麻笔在墙壁上涂写大字标语。俗语说,字怕高悬,这让刘德昭在“革命”的实践中揣摩出这句话在写字中的含义。那时古字帖都被当作“四旧”烧掉,没有范本可供临摹,无疑这一时期正是刘德昭习字的机遇。

  走上社会后,刘德昭曾有两年多的执教生涯。在教学岗位上,他力主倡导在初中班设书法课程,这在当时绝无仅有。讲义自己写,教材自己编,课程自己上。他是学生的老师,字帖是他的老师。在此后的日子里,刘德昭先后调乡镇、县、地区工作,虽几易其地,几易其职,但学书热情不减,造诣日深。每到一地,必造访同道书家,交流书艺,学人之长。就连出差外地也要带上笔墨,有空儿就写上几笔,他在文字的世界里前行。

17485571314924571_2.jpg

  经过艺术磨炼的刘德昭,其作品中闪耀着光芒。他的字令观者产生一种对美和境界的敬畏与仰望,对他艺术成就的惊奇与赞叹。

  缪斯偏爱追求她的人。时序进入八十年代,在精神土地上耕耘的刘德昭已届而立之年,他有幸考入高等学府到省会济南深造。更为巧合的是,母校正与我国著名书法家蒋维崧先生所在的山东大学相毗邻,刘德昭在七十年代就曾购得并临摹蒋先生的《行书字帖》而作为范本。现在有幸来到仰慕已久的先生身边,他迫不及待地登门求教并受到了先生的热情接待和耐心的指点。自此,一个恭敬求学,一个不吝赐教,结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后又经原广西区委副书记刘明祖介绍,师从张逊三先生学习大字书法。这一阶段成为刘德昭学书生涯的提高与升华阶段,也可以说是成熟时期。这之后,他又专门负字北上京师造访启功等一代宗师,使自己的书法技艺日臻成熟。

  刘德昭受益多师,择前人碑帖临摹咀嚼。先后涉猎欧、柳、颜、赵,于二王、沈伊默用力颇多,同时上追周秦古篆。他从历代名家碑帖,汲取其精华。颜书之庄重遒劲,王氏之俊美飘逸,欧体之挺拔险绝,柳体之挺健法度,“颠张狂素”等等,尽融于他的笔中。潜心钻研,笔耕不辍,对历代碑帖深有领悟又融会贯通。他像一头如饥似渴的墨牛,食性既杂又勤耕苦耘。为了增加习字作书时间,他不得不把每晚的睡眠时间缩短到五、六个小时。日日握管,他的手指磨出了厚厚的茧子。炎夏夜晚,人们都到外面乘凉,他却在屋里伏案挥毫、汗流浃背,被蚊虫叮咬,全然不顾。

  刘德昭说,书法作品应以抒情扬理为上,追求个性与发扬理性互相结合,古典书法美与求异的现代书法美并盛,书法作品应包含更丰富的文化内涵,更能体现民族文化的精髓。来自孔孟之乡,礼仪之邦的刘德昭,自知传统文化是他创作的源泉。刘德昭先生手书小楷《论浯》十卷,洋洋万言,令人叹为观止。这自然是他多年的心血用以工整的小楷凝成的心灵外化,同时又是对国学的弘扬。全书共十卷,一万五千多字,自始至终,行笔稳健,结字严谨,隽永秀朗。魏晋朴茂典雅之风跃然纸上,这部手书目前已成为国家馆藏之艺术珍品。1990年一位港商以数十万元高价,欲收购其手书小楷《论语》十卷,刘德昭先生不为所动,却将该作品无偿捐赠北京十一届亚运会。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人民日报、美国世界日报等中外多家媒体对此作了相应报道。一些海内外人士也赞誉刘先生义举,有关专家高度评价“手书小楷《论语》十卷是一件难得的世界艺术珍品”。

17512525696309182_2.jpg

  刘德昭强调,书法艺术不能不学古人,但是不能尽拟古人,不然就没有了自己的个性。厚积而薄发,经过多年的潜心研究探索,创作出了他集大成的书法作品《百寿图》《福寿图》和《福禄寿三星拱照图》系列作品。

  自古以来,历代书法家创作了数不尽的“福”字、“寿”字。但是,刘德昭汲取先人之精华,独辟蹊径,创作了不同于前人的作品。这一系列作品,植根于中国几千年的民族文化土壤。将大字的粗犷豪放和小字的文静典雅融为一体,构思巧妙,构图和谐,气韵畅达,富丽生动,尽显一派昂扬之气的端庄祥瑞之美。特别是《福禄寿三星拱照图》以“福”、“禄”、“寿”三个大字为主体。又分别衬以百个篆体小“寿”字,大小字相互映衬,对比鲜明,错落有致,大字瑞庄、俊美,小字典雅、娟秀。一百个篆体小“寿”字,字字皆有来历,均能从古人的法帖中找到原型,足见刘德昭对艺术的真诚与执着。作品将古典与现代、俊美与典雅和谐统一,将民族文化与书法艺术巧妙融合。在视觉上有着强烈的冲击力和震撼力,在文化上有着最广泛的认可度和亲和力,在书法美学方面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给人以吉祥、幸福、美满和谐的感觉和极高的艺术享受。

  刘德昭深谙艺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之真谛。写字已经成为他生活的重心,兴趣的焦点。他曾跨渤海湾,经东三省一路北上内蒙古,领略呼伦贝尔大草原的雄浑浩瀚,感受北国风光的自然之美;转而寻太白之遗踪,游“三孔”登泰山,饱览名碑刻石。一山一水一圣人,厚重的齐鲁文化赋予了刘德昭书法艺术的内涵与张力。当然,更多的还是倘徉于养育他的胶东半岛的山水之间。拜谒芝罘的秦皇刻石,流连蓬莱东坡卧碑又寻踪于云峰郑文公碑前。海天一色处的仙岛长山、刘公岛、成山头秦桥遗迹都丰富了他的艺术内涵,一景一物,心为之共鸣,焕发了刘德昭艺术的灵性光彩。历史上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获得灵感,使张旭草书艺术大进而成为“草圣”;蔡邕见役人用白粉在墙上写字,从而创造出“飞白书”。刘德昭从大海想到王羲之“日日临池弃小雏,还思写记付官奴”的墨池,想到“墨乡磅礴,天空海阔”的墨海。刘德昭作字用笔,喜用当地莱州湾畔掖县的“状元笔”,只有大字才用羊须湖笔。用砚则选产于大海之中的长岛砣矶“金星雪浪砚”。“一得阁”墨汁加少许水后用墨块磨匀,此时海潮般作字激情油然而生,乘兴一挥,所书如大鹏博风,巨鲸喷浪,意逸于笔,雄秀之气出于天然。他还于绘画、诗词、音乐等有好,与大海有关的尤甚。难怪有人说刘德昭的书法无形中给人一种大海的韵味。

  刘德昭蕴含在作品中的审美把观者的情感带向艺术时空,他的作品在被欣赏中绽放出永恒而不朽的光芒!

17515887343457281_2.jpg

  他写小楷,所临《黄庭经》《乐毅论》及至乱真。浩浩古《论语》他可用工整的小楷抄写成卷。字字行笔稳健,结构严谨,工力深厚。魏晋朴茂典雅之风跃然纸上。刘德昭的小楷书法作品书写主要以儒家经典为内容,貌似重复的抄,却蕴藏着作者内心隐秘的艺术创作理想和精神追求及性情品位。以及书写这些作品时的用情机智和专注。运笔沉着而又变化多端,气酣墨畅而又神定气足,谋篇布局精巧中流露华严庄重之气,有大家风范。

  笔墨精致是刘德昭小楷书法的基本品格。小楷书法难在精致,细而不弱,粗而不肥。难在端正中见灵动,小巧中见大气,笔墨酣畅而气韵生动。难在有韵味有变化有风度,不刻板不做作不轻佻。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他起草文件、誊写手稿、书写信函竟能丢开硬笔而全用小楷毛笔写成,人们见了出自他手的小楷行草无不叹服!

  他作大字榜书诚如爱大海,波澜壮阔,汹涌天际。作字落笔之先,腾掷而起,势如劈波斩浪,笔所未到气已先至,笔过之后气亦不尽,墨无旁沉,枯润得宜,有“寒猿饮水撼枯藤”的雄健飞白和“古径苍凉骤雨回”的奔放态势,字体结构疏密有致,笔道苍劲老辣,点若海鸥翻飞而下。又喜以大字配以篆书行草扇面斗方,裱后俨然是一幅画,魄力、气韵、风神尽蕴其中。格外让人赏心悦目。

  他写行草,把“二王”、沈伊默各家风格加以揣摩消化,与自己的个性完全融合在一起。行笔自然放松,线条流畅生动,严守法度,一丝不苟,一种潇洒飘逸的神韵洋溢其间。

17531468104536474_2.jpg

  刘德昭先生己古稀之年,六十余载的书法生涯,使他更加虚一而静,谨言慎行,韬光养晦,力戒忙于应酬,防止在重复的书写中泯灭创作灵性;而是居香山以闻香山之香,舞文弄墨之中体会墨之味,扎扎实实,埋头苦干,把书法作为毕生研究之课题。力求书法更加精益求精,经得起时间和历史的检验。他的作品有“一字千金”之誉,,然而,除了“以书养书”之外,决不把高雅的书法艺术与金钱搅在一起;与友以艺而交,以情而处,于社会尽心服务,竭尽所能。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鲁迅先生曾说:“新的艺术,没有一种是无根无蒂,突然发生,总是承受着先前的遗产。”没有继承就没有创新,书法艺术亦如此。刘德昭的感悟是:传统必须与时代结合,继承必须与创新同步;继承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更是继承的目的。否则现代书法便立根不稳,很难有真正的发展。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刘德昭兼能多体,又善于把文静典雅与粗犷豪放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风格集于一身,作品雅俗共赏,从而赢得了书家的普遍赞誉和人们的喜爱。蒋维崧先生看了刘德昭的篆书之后欣然提笔篆书“后继有人”四字表示肯定与厚望,也更是对他的勉励;张逊三先生则泼墨挥毫写下“舞墨”两个强劲有力的大字相赠;王遐举先生所题赠的四尺整幅“艺苑奇观”,刘德昭则从不示人只作个人收藏。刘德昭的作品,不仅多次在国内报刊上发表,被美术馆、博物馆收藏,在各地展出、展销外,并得到国外尤其是东南亚一些国家政要收藏。他的作品被党政机关等部门当作礼品赠与国外及港、澳等地区。当烟台市旅游局将其六尺大幅巨制赠与香港冀鲁同乡会时,儿时就对中国书法颇有研究并富收藏的会长,称赞刘德昭的书法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日本一级书法鉴定师、著名书法家成子涛然先生还展转托人约刘德昭与其一同在日本举办“中日友好书法联展”。

17533410076392945_2.jpg

  随着国际文化交流的不断扩大,刘德昭先后在日本、香港、泰国、韩国、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办展,他的书法作品,尤其是《百寿图》《福寿图》《福禄寿三星拱照图》等闪烁着民族文化之光的艺术精品,得到社会各界的承认和看好,海内外专家学者多有称道,因而成为海内外社会各界知名人士和团体争相收藏的珍品。2004年,玻利维亚总统梅萨收到中国访玻团赠送的国礼《福禄寿三星拱照图》。北京饭店、南京饭店、济南南郊饭店等总统套房均挂有刘先生的巨幅《百寿图》和篆书词《沁园春・雪》等书法作品。2003年国家知识产权局把刘德昭先生的“三图”和“多福”列为受知识产权保护的作品,他也成为中国少有的拥有书法艺术“专利”的书家。

  刘德昭在日本举办展览,作品开展当日便被订购一空。刘德昭应邀赴新加坡奉书总统王鼎昌、总理吴作栋、资政李光耀。而后,又赴韩国举办书法展,轰动一时,鸡龙山帝释寺特邀他题写《大雄殿》《觉王殿》牌匾。在韩期间刘德昭的佳作也为当时的总统金泳三、大法官李林洙收藏。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刘先生即兴创作并捐赠五米长的大幅作品《福禄寿三星拱照图》,献给香港特区政府,体现了艺术家的爱国情怀和奉献精神。

  刘德昭在他的作品上总爱盖上一枚“写我心”的闲章,透过那鲜红的朱砂印,使我仿佛看到他悟民族文化真谛,借笔墨书写精神情怀,以自己至诚至精的书法艺术续写着艺术人生。

加入 | 我们 | 人员查询

京ICP备18002049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展现中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