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兰云:选育良种 服务“三农”

日期:2022-10-29 13:02:07 来源:拂晓报

人物简介

  吴兰云,女,57岁,中共党员,市农科院小麦二所所长、三级研究员。她扎根农业科研一线35年,主持和参与“国家小麦良种科技攻关”“国家粮食丰产工程”等课题20多项,选育出安徽省第一个半冬性抗赤霉病小麦新品种“皖宿1510”,打破亩产883.6公斤高产纪录,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突出贡献,被评为“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先进个人”“宿州市最美科技工作者”“宿州市道德模范”,多次被授予“优秀党务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和“科研标兵”等荣誉称号。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作为科技工作者,我深受鼓舞,进一步增强了做好小麦育种工作的热情和干劲。”连日来,吴兰云带领团队在试验田里播种、进行田间管理,为培育更多优质种子忙碌着,以实际行动践行党的二十大精神。

  35年风霜雪雨,35年麦田追梦。1987年,吴兰云从安徽农业大学毕业后,一直在宿州市农科院科研一线工作。她怀揣“育得良种慰苍生”的梦想,把青春和汗水洒在农科院的麦田里。

  作为农业的“芯片”,种子的优劣直接决定了粮食产量和质量。选育一个小麦新品种,往往需要1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吴兰云每年都会做两三百个麦种杂交组合,但最终能够被选中并在下一年试验种植的也就一两个。35年来,她主持选育的小麦新品种已经有4个通过国家审定、5个通过安徽省审定。

  赤霉病被称为小麦的“癌症”,一般年份可导致小麦减产10%—30%,重发年份可达70%—80%,严重影响粮食生产安全。为了攻克这个难题,2003年春,吴兰云开启了“抗赤霉病品种选育”的18年清苦之旅。她选用本地一个高产品种和河南一个抗病抗寒品种杂交组合,并于同年秋天播种。经过6年的田间试验,麦种的抗病性基本稳定下来,但产量并不理想。对此,她并没有放弃,并相信坚持就会胜利。

  2016年5月,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送往湖北武汉、陕西杨凌和江苏扬州3个检测点的小麦检测结果公布,三地表现均中抗赤霉病。专家们一致认为:由吴兰云选育的“皖宿1510”在抗小麦赤霉病方面表现突出,建议参加黄淮麦区的大区试验。这个好消息更加坚定了吴兰云继续研究的信心。随后,“皖宿1510”连续5年参加国家良种攻关大区试验,最终通过国审,成为安徽省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通过国审的半冬性抗赤霉病小麦新品种,2022年5月在萧县永堌镇窦庄村百亩示范测产达到883.6公斤/亩,创我市小麦产量历史新高。

  实验中,吴兰云像守护孩子一样,守护着每一粒种子。在“皖宿1510”等待国审的过程中,吴兰云在试验麦田里忙碌,因为天热出汗,就用袖子抹了一把脸,当时没啥感觉,哪知第二天早晨右眼肿得像桃子一样。医生从她的眼中取出一根2厘米多长的麦芒,确诊她视网膜受损,至少要休息3天,但吴兰云却惦记着她的种子,滴了眼药水后又下田去了。

  作为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宿州综合试验站站长,吴兰云把办公室设在田间地头,积极推广小麦良种良法,让广大农户享受到农业科技发展带来的成果。每逢小麦生产的关键时期,吴兰云就带领团队开展苗情调研,同时举办“小麦高产高效绿色增产模式”“小麦赤霉病防控专题”“砂姜黑土科学播种技术”等专题讲座,推广绿色优良品种应用、科学播种技术、农机农艺有机融合、机械化秸秆综合利用、科学肥水运筹、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技术,累计培训种粮大户、合作社社员、青年农场主等5000人次,农民10000多人次,培养了一批现代农业人才。她指导的36万亩绿色高产创建示范区小麦,累计增加效益1亿多元,技术推广辐射到周边地区,提升了农民科学种粮水平,取得了较大的社会效益。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脚踏实地、勇于创新,努力选育出更多优质的小麦新品种,为国家粮食安全贡献宿州力量。”吴兰云说。 记者 马竞

加入 | 我们 | 人员查询

京ICP备18002049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展现中国形象